在中美博弈长期化背景下,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推进,成为中国重构供应链的关键抓手。国内各地应因地制宜,立足自身优势,抢抓机遇。
■段树军
在中美关税博弈的背景下,区域经贸合作的意义愈加凸显。
4月1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一季度有关经济数据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介绍,今年一季度,东盟继续稳居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进出口1.71万亿元,同比增长7.1%,占我国整体外贸的比重提升到16.6%。他同时表示,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已经实质性结束,双方将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新兴领域拓展互利合作,在标准和规则等领域加强互融互通,共同促进贸易便利化及包容发展。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我国第一个对外商谈和建立的自贸区,于2010年建成。2015年,双方达成升级协议,形成自贸区2.0版,协议于2019年全面实施。到2024年,中国已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东盟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日前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中国—东盟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上,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的《RCEP与海上丝绸之路愿景:中国—东盟合作新空间》报告指出,自RCEP生效实施三年多来,中国与东盟贸易自由化水平、货物贸易规模稳步提升,RCEP的负面清单制度和高效的争端解决机制推动了中国—东盟双边投资显著增长。区域内企业加速供应链协同布局,通过扩大产能合作与优化全球产业链网络,显著提升了中国与东盟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枢纽地位。
在RCEP签署及生效后,国内很多省区市将“抓住RCEP实施带来的新机遇”写入本地《政府工作报告》,还成立RCEP推进工作协调机制或工作专班。广西定位中国—东盟合作“门户”,建设RCEP陆海枢纽;云南定位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广东定位RCEP区域产业链核心引擎,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与RCEP联动;江苏定位RCEP高端制造与研发合作中心,推动制造业与区域供应链融合;山东定位RCEP海洋经济与制造业合作高地,深化与日韩及东盟合作;浙江定位RCEP跨境电商与数字经济核心区,推动数字贸易与产业链整合;上海定位RCEP制度型开放试验田,探索规则制定与开放引领;四川、重庆融入区域供应链与通道建设……
在RCEP贸易投资便利化制度红利的驱动下,中国与东盟产业链协同效应凸显。在越南、马来西亚对美出口中,约60%的中间品来自中国。可以说,在中美博弈长期化背景下,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推进,成为中国重构供应链的关键抓手。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最重要的突破,是为中国—东盟跨境产供链稳定畅通和制度型开放建立了新的规则制度体系。据央视报道,3.0版升级涵盖9个领域,既包含中国—东盟自贸协定现有领域,也包括双方具有巨大合作潜力的新兴领域,具体为: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标准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竞争和消费者保护、中小微企业、经济技术合作。
当前,在中美博弈与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不仅是贸易协定,更是中国重塑区域影响力的战略支点。国内各地应因地制宜,立足自身优势,抢抓这个机遇。沿海省份强化制度创新,沿边省份深化跨境合作,制造业大省推动技术输出,内陆省份借力通道优势。通过“产业链+规则+数字”三位一体布局,把中国—东盟合作从成本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能。
图片来源:新华社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