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宏 陈星 每经编辑 陈星
2025年3月23日上午,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在北京拉开帷幕。
本届论坛为期两天,主题为“全面释放发展动能,共促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中外嘉宾围绕宏观政策与经济增长、改革激发增长新动能、提振消费与扩大内需、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人工智能普惠包容发展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兴在活动现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今年的需求点‘爆’了!不光是宇树科技,全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都很好。”
“今年的需求点‘爆’了”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主旨演讲中提到,以“杭州六小龙”等初创企业为代表的科技突破不断涌现,展现了创新创造的巨大能量。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发现,“杭州六小龙”之一——宇树科技的王兴兴也参加了本次年会。
对于“2025年有望成为机器人中国量产的元年”这一观点,王兴兴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今年的需求点‘爆’了!不光是宇树科技,全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都很好。”
宇树科技最近机器人更新频次非常高,而且每一次更新都有很大的进展,记者就此提问王兴兴:“机器人的更新频率会不会越来越快?是不是有一个加速度的过程?”王兴兴表示:“确实是这样,在AI的驱动下,目前人形机器人迭代速度确实非常快。”
而对于记者提出的“研究具身机器人的关键在哪里”这一问题,他表示:“关键在于对AI的研究。还需要完善传动方面的技术,但传动的完善不是限制因素。”
此外,王兴兴还对多个问题发表了观点。关于公司在大湾区的布局计划,他介绍说:“目前宇树科技在深圳已注册了新公司。”至于“杭州六小龙”和“广东七剑客”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王兴兴说:“各地都有各自的优势,大家可以合作共赢。”
针对“除了中国功夫,人形机器人何时能用于家庭场景”这一问题,王兴兴回应:“家用机器人的制造与普及需要更多的时间,大家要有一点耐心。家用机器人更多考虑的是产品的安全性,工业机器人可能推动会更快一点。”
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
记者观察到,在大众、资本、市场对具身智能机器人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下,具身智能机器行业进入“技术迭代加速期”。
根据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统计,2024年全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新品发布数量已超过106款,数量之多远超过去20年的总和。
中国信通院研报称,人形机器人未来有望成为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新终端,形成新的万亿元级别市场。
天眼查显示,3月5日,深圳天羿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万元,由宇树科技全资持股。该公司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智能机器人研发与销售、工业机器人销售、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与销售等。
业内人士认为,宇树科技选择深圳作为扩展基地,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供应链资源和人才优势,加速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进程。
业内人士表示,人形机器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要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与工业制造相比,家庭场景和商业场景具有更复杂的环境和灵活多元的人机交互需求,这使得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落地应用还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首次参会跨国企业创新高
记者注意到,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现场异常热闹。一大早,钓鱼台国宾馆入口处已经排起长队,参会者有序入场。
会场内座无虚席,会场外的大厅里,中外嘉宾热切交流。一位嘉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行最为看重的是今明两日将举行的多场闭门研讨会,希望借此机会与产业公司碰撞出新的观点与合作。
记者注意到,今年的年会,中方正式代表130余位。其中,中央和国家机关17位正部长级官员、13位副部长级官员出席论坛活动。企业界共有18家25位央企国企负责人,28位知名民营企业负责人出席论坛。
今年论坛外方共有750多位代表参会,其中118位正式代表。参会跨国企业国家范围广,共有21个国家86位跨国企业的正式代表出席论坛,比去年增加3个国家。首次参会的跨国企业数量创新高。今年第一次派正式代表参加论坛的企业有17家,包括英特宜家、博枫、安博、天丝等,是历年数量最多的。此外,参会跨国企业行业覆盖金融保险、医药健康等重点行业。
责任编辑:刘光博
]]>看起来相当简单吧?
但是,人体通过复杂的关节和自然系统维持平衡并穿过障碍物的能力复制起来却相当困难,特别是复制在自动操作的机器人中。这项工作十分具有挑战性,并且需要大量的技巧。
波士顿动力公司创造了Atlas,但IHMC机器人公司编写的算法使机器人具有视频中演示的灵活性。
据称,目前Atlas已经成功完成了一半的尝试,但公司已经在努力通过改善机器人的平衡和关节的运动范围来提高这一过程的速度。
IHMC机器人表示他们的机器人使用激光雷达感知下面的地形,是许多自动驾驶车辆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器人还使用“路径规划算法”来跟踪其行程并计划起始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路线。
“但狭窄的地形对于机器人来说很困难,因为需要做一些双腿‘交替’的步骤,因为髋关节的运动范围有限。所以当一只脚在另一只脚前面时,需要设计一个小的支撑多边形。”
IHMC机器人公司的高级研究科学家Jerry Pratt表示,研究人员致力于创造可以在各种地形上以双足方式行走的人形机器人。他说,尽管有所改进,机器人目前仍然无法与人类达到同一种水平。
Pratt说:“双足和人形的优势在于机动性有可能变得非常好,假如让你设想人类不可以去的地方,实在是不多,我们可以爬山,进入洞穴,徒步穿越雪地还有爬楼梯。”
“这种灵活性的一个原因是人类的脚只有7-10厘米宽,而像有轮子的机器人有33厘米宽。我们相对较小、狭窄的脚让我们能够轻松地绕过狭窄的障碍物,或者跨过障碍物,同时支撑着一个更高的重心,使我们远离地面,在那里我们可以操纵较高的物体。”
双足类人形机器人的灵活性是研究人员创造它的原因,目前还没有类人型机器人被出售用于娱乐、广告和教育以外的应用,但这种情况在不久之后可能会改变。
Pratt相信一个双足类人机器人可以参与消防队或救援任务,如清理倒塌的建筑物或雪崩现场。
还有一个更异想天开的想法是,当人类在其他星球上殖民时,可以提前发送远程操作的双足雷人机器人,以开发适合人类的栖息地,这将给科学家带来一个巨大的优势。
]]>
|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张晓庆 摄
潘云鹤称,“大量的研究指出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是人工智能。如果把机器人的思考、观测、移动、讲话和工作这些功能进行细分,我们可以看到和人工智能的建模、感知、规划、理解、学习分别有非常大的对应度。”他指出,机器人发展有两大新趋势,即自主智能机械和人机融合的崛起。
潘云鹤表示“拟人机器人遇到很大的应用阻碍的同时,无人系统则在快速发展,比如无人机、无人船等,这表明自主智能机械已经成为机器人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因此从机器人概念发展为对现有的机械进行自主化和智能化的改革和升级将是机器人概念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家在布局智能自主系统,把智能自主系统模块化后去改造各种各样的机械,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方向,智能自主的机械将更符合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