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源于前不久,一位扬州市民在乘坐出租车时意外发现一枚标注有“铀”“92-U”“235.038”等字样的正方体金属块,引发公众对放射源泄漏的担忧。
当天,该市民在第一时间将该枚疑似放射源送至扬州市公安局邗江分局。面对这一紧急情况,扬州市公安局邗江分局立即联系邗江生态环境局通报相关情况。邗江生态环境局迅速响应,随即上报至扬州市生态环境局。两级生态环境部门立即启动应急程序,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研判,安排有关人员携带专业仪器设备赶赴现场,同时电话联系扬州市公安局邗江分局,要求立即将该枚疑似放射源单独存放、妥善保管,做好防护,避免人员近距离接触。
经过对该枚疑似放射源进行辐射剂量率监测和核素能谱分析,结果显示,该物体表面γ辐射剂量率为环境本底值,现场也未检测出放射性核素,初步判定不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造成危害,不需要启动相关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警报”虽然暂时解除,但扬州市生态环境部门并未掉以轻心。
他们深知,任何与“放射源”相关的线索都不容忽视,必须追根溯源,彻底消除隐患。扬州市县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又开展了一系列的梳理排查、研判分析、追根溯源工作——对扬州市32家涉源单位和近三年异地转入移动伽马探伤单位迅速进行“地毯式”排查,确定所有涉源单位无“铀-235”放射源,也未发生放射源丢失、被盗和失控情况。
经仔细研判,工作人员敏锐地察觉到互联网可能是这枚金属块的来源,迅速在电商平台上进行搜索比对,发现类似商品广泛存在,部分甚至高度相似。
为进一步验证判断,扬州市生态环境部门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疑似放射源进行了成分检测。结果显示,该金属块含金属钛99%,含金属铁0.51%,含其他金属元素(杂质)0.49%。至此,这场“放射源惊魂”终得定论——原来只是一场虚惊,该物体实为钛合金模型。
此次事件虽为乌龙,却为生态环境部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深刻的启示。辐射安全监管必须实现全闭环管理,从发现线索到最终确认,每一个环节都需严谨细致,确保万无一失。互联网已成为辐射安全监管的新战场,监管部门需紧跟时代步伐,加大网络监管力度,规范放射性物品销售信息标识,防止误导公众。此外,核安全文化的宣传普及依然任重道远。